最近在讀"大明王朝"歷史小說
裡面有個橋段,嘉靖跟內閣為了解決國庫虧空的問題
希望農民將稻田改種桑葉,養蠶,做絲綢拚出口,賺外匯
為了鼓勵或者說不擾民,皇帝下令不加稅
也就是改種桑葉雖然商業利潤增加,但稅收比照稻田
(商業利潤增加約50%)
這麼一來,農民改種的意願將會大增,國庫也會豐收
至於缺少的糧食,則由其他產米區借糧輸入
首先,最先知道消息的當然是內閣及他們在各地區的黨羽
他們會先屯糧,因為糧價勢必大漲 (控制其他地區不借糧或不賣糧)
再來,這些大地主會大量買地,因為內線消息讓他們知道土地價值與以往不同了
所以,即使政策執行下去,中飽私囊的,仍是地方鄉紳
至於升斗小民,不但拿不到原本預期的獲利
還要付出更多的代價去買米,甚至還買不到
一頭牛被扒多層皮,最後就可能激起民變
這當然是因為古代的中國資訊不對稱
或者皇權無法伸展到地方郡縣的缺點
但是,今天的商業社會就沒有這種問題嗎?
前幾天才跟一位從事軟體開發的朋友聊天
他說他們公司幫客戶開發了很多軟體
這些軟體或新系統的執行失敗率非常地高
有一部分原因當然是東西不好用,導致沒有人想用
但,更大的原因是公司員工不願意或沒有動力去用新系統
特別是公司的高層沒有盡全力去推動 (或者推也推不動)
相信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
工作時發現一些問題,反應了之後沒有太具體的解決辦法
久而久之就習慣了,原本的工作方式雖不好用但勉強湊和
這時如果有新主管加入,重新發現了問題
他就會大刀闊斧地提出解決辦法
導入新系統往往是個人 KPI 的最佳表現方式
於是公司花大錢,請顧問,outsource 找解決方法
然後積極導入新系統
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改變,於是抱怨連連,即使這可能真的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總之,阻力一定非常大
公司歷史愈悠久,員工愈資深,阻力愈大
一番折騰之後,可能就此陣亡(包含系統和新人)
或者,多方拉据之後,新的系統四不像
結論,這樣的變革失敗收場居多
中國歷史上多次變法失敗也是類似的過程
這讓我想起西方的保守派,還有接手老旅館的那個經理人故事
"維持現狀,但一次改變一點點”,不要相信革命或徹頭徹尾的改變
就是這種一點點的改變,微小,但可持續,才有成功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