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我的投資(一)

進入被動式投資之後,我第一步做的事情是控制風險
因為投資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少賠,而非多賺

很簡單的例子是,如果你的資產在2008年是下跌20%,而非40%
那麼你只需要25%就可以恢復損失,而不是67%
控制風險的作法,就是在你的資產配置中加入低風險資產:債券


每個人能接受的風險不同,因此也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
不過前人的經驗可以稍稍參考一下
股票所佔的投資比例,大約是110減去你的年齡
債券則是剩下的部分
之後再依個人的風險承受度做調整

例如,35歲的我,應該投資75%的股票(110-35)25%的債券
但我自覺這樣的風險仍然太高,因此我設定的目標是70%股票,30%債券
其實,你能承受的風險與你想像的風險是有段差距的
假設你的資產是100萬,損失20%20
也許你幾個月的薪水就能賺回20
但如果你的資產是500萬,損失20%就是100萬了
應該沒有很多人靠薪水就能幾個月賺回100
不必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度
在下一個金融危機來臨時,你還能堅持下去並且睡得安穩
這才是個及格的投資組合

2011欣逢歐債危機,剛好對這樣的配置做了測試
歐洲指數最慘時下跌30%(同時間新興市場也下跌超過30%
三成債券,七成股市的投資組合同時間下跌約10%
投資不該只看報酬
能控制資產下跌的幅度,才有機會搭到下一班資產增值的列車


那,該投資什麼樣的債券呢?
一般的債券市場門檻都相當高
投資人最好透過基金或ETF來建立債券部位
以台灣來說,寶來富盈債券ETF (代號:006202)
是台灣第一支投入債券市場的ETF
它追蹤的是「台灣指標公債指數」
包含了5年、10年及20年的台灣中央政府公債(各佔三分之一)
不過很可惜的是它的成交量非常低(常常是成交一張或零成交)
可能是因為台灣殖利率過低,或者投資人對債券認識不夠所造成
總之,流動性嚴重不足的006202不是個好的投資標的

目前最大的債券市場還是在美國
以美國人的觀點,可分為「美國公債」與「非美國的國際公債」
發行公司
追蹤指數
總開銷比
美股代號
領航
巴克萊美國3~10年期公債指數
0.15%
VGIT
貝萊德
巴克萊美國3~7年期公債指數
0.15%
EEM
道富
巴克萊中期美國公債指數
0.13%
ITE

非美國的國際公債則有
發行公司
追蹤指數
總開銷比
美股代號
貝萊德
標普/花旗國際債指數
0.35%
IGOV
道富
巴克萊國際公債指數
0.50%
BWX

另外,債券又稱為「固定收益投資」
最怕的是意料之外的通貨膨脹
因為通膨會不斷地吃掉配息及本金的購買力
因此,也有金融機構發行了「抗通膨債券」
也就是配發的利息會與物價指數連動
在通貨膨脹的年代,配息會不斷調整向上
反之,在通縮的年代則會調降配息

常見的抗通膨債券ETF
發行公司
追蹤指數
總開銷比
美股代號
貝萊德
巴克萊美國抗通膨公債指數
0.20%
TIP
道富
巴克萊美國抗通膨公債指數
0.18%
IPE
道富
德銀全球政府抗通膨公債指數(美國除外)
0.50%
WIP

在此又忍不住抱怨一下國內的基金公司
國內的債券型基金總開銷比約在1.5%左右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為什麼人家可以收取0.13%的費用,你卻是人家的十倍?
收取了高昂的費用之後,是否為投資人創造了較高的報酬?
如果沒有,為什麼我們要繼續當冤大頭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