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9日 星期二

心理帳戶

曾經被問過一個題目

有個晚上,你和另一半準備去看一齣舞台劇(或音樂會)
到了現場才發現,價值四千元的兩張票竟然弄丟了
這時你會不會再掏四千元出來買兩張票呢?(假設還有票可以買)


換個場景,同樣是去看舞台劇
不過票是到現場才買的,兩張票同樣四千元
拿出皮夾才發現,皮夾內的四千元竟然弄丟了
這時你會不會再湊四千元出來買兩張票呢?

大部分的朋友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通常是No
但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卻常是Yes
同樣都是損失了四千元,但我們當下的決定卻是那麼不同
為什呢?

心理學家認為我們都有個心理帳戶
在第一個場景中,看舞台劇的那個帳戶已經支出過四千元了
我們心理不願意再支出額外的四千元
但在第二個場景裡,那個帳戶的錢還沒有付出去
丟掉的四千元可能來自於其他的心理帳戶
造成我們做出了不同的決定

很有趣的論點,而且也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投資行為
最常見的就是「不賣就沒賠」的高費用型基金
所謂高費用,就是內扣費用高達 3% 以上的基金
這些基金不保證賺錢,但保證每年一定從你的本金中拿走至少3%
你明知這些是吸血型的產品,但是帳面上的虧損讓你遲遲不行動
你希望至少等到沒虧損之後,再來贖回這些基金
well, 非常典型的心理帳戶行為

其實,那個帳戶與這個帳戶,不都是你的資產?
明知那些吸血型的商品有害,就應該壯士斷腕
不該讓你的整體資產被某個心理帳戶蠶食鯨吞
而是應該選擇對的工具,將資產放在對的地方

後記:
這篇文章是對一個朋友三年前投資「貝萊德世界礦業基金」而寫
不只是因為這支基金收取了過高的費用
更是因為同樣的基金,台灣投資人卻被收取了更高的費用而不平
不了解為什麼這樣的一支爛基金會被這麼多人追逐
如果你不幸也買了它,誠懇地勸你跟他分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