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在成都西北,兩地距離六十多公里
懶得自己找車看路線,索性參加了「景區直通車」
雖然多付了28 RMB 導遊費,不過免費來回接送,省了不少麻煩
因為青城山就在附近,也就順道買了青城山的門票
(都江堰門票90, 青城山門票90,講解費28)
小唐導遊一路上熱心地介紹成都的風土人情:
成都的三大美食(火鍋、川菜、小吃)
成都市花是芙蓉花,但成都人最愛「槓上花」
「到成都才知道自己結婚得太早」的成都美女
「怕耳朵」的成都男人練出了了「滾燈」這套絕活
…
偶爾跟團其實也不賴
道解都江堰場景 |
(今年七月才開演而且是跟團時贈送的)
約一小時的大型山水實景演出
人們彷彿從秦漢的春光中走來,在唐宋的夏夜裡沉醉
在明清的秋風裡搖曳,在今日的冬雪中溫暖
(上面兩句取自百度的解說)
200多名演員加上各式各樣的道具,聲光效果非常賞心悅目
其實,這個舞台劇不見得跟都江堰有多大關係
不過這種定點劇的確加深了旅遊的文化深度
都江堰的正門,開始下起了小雨
|
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秦朝就擬定了這樣的戰略
「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併矣」
玩過三國志的人都知道「三軍未發,糧草先行」的道理
因此,李冰身為當時的蜀郡守,自然要負擔起供應糧草的重責大任
不過當時的成都平原是一片荒蕪,因為岷江的水流不進來
於是李冰花了八年的時間修建了都江堰這個大型水利工程
首先是魚嘴,因為狀像鱷魚的嘴而聞名
|
外江是原來的河道,主要用在航運行洪
內江則是人工開鑿出來的,主要用來灌溉成都平原
魚嘴近照
|
上面是外江,下面是內江 |
從魚嘴分流而來的內江,會經過「寶瓶口」注入成都平原
|
原本這座小山丘是和左邊的玉壘山連在一起的
李冰在這裡劃了一道口子,內江的水才能流到成都平原去灌溉
試想,在兩千多年前,沒有火藥,更沒有大型機械
那麼,要如何打通一座山?
請愚公來嗎?不行,他會把整座山移走
李冰應該是個科學家,他應用了熱脹冷縮的理論
先是用火將山壁燒得通紅,再用岷江的冷水潑灑在山壁上
來回幾次,再堅硬的石頭也碎了
僅管如此,還是花了數年的時間才完成了寶瓶口
(因為形狀如瓶頸而得名)
話說回來,挖一條河來灌溉有什麼了不起呢?
讓我們來想一想黃河與長江,都可以灌溉,但共同的缺點是什麼呢?
汛期時,河川可能會泛濫成災
乾旱時,水量又小到不足以灌溉農田
再加上泥沙淤積,必須不斷清淤才能確保河道暢通
以上這幾個問題,在成都平原上似乎都不存在
因為都江堰「自動」完成了防洪,去淤並確保足夠的灌溉水源
都江堰圖示 |
內江的取水口150米,外江130米,而且內江的河床略低於外江
在春季水量少時,六成的水可以流入內江,確保灌溉所需用水
在洪水季節時,水位則抬高漫過魚嘴,變成六成的水直奔外江
讓成都平原避免受到水淹
這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流」
假始水量真的過大,寶瓶口較為狹窄的設計
會讓多餘的水藉由「飛沙堰」再流回外江
不需任何人工的水壩,就能達到防洪及供水的功能
那 “排沙去汙”呢?
在魚嘴前端,李冰設計了一些小型沙洲
讓水流到魚嘴時走的是倒S形
藉由離心力,大部分的沙會被甩到外江裡
在寶瓶口和飛沙堰前側則利用了地形產生的漩渦
像吸管攪動珍珠奶茶般,汙沙被捲到表層再由飛沙堰排出
這就是所謂的「二八排沙」
都江堰和長城都在同一時期建造
兩者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不過,兩千年的歲月卻留下了不同的痕跡
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都江堰卻橫跨了漫長的時間
長城的功能早已廢除,都江堰卻從不間斷地輸送汨汨清流
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
都江堰卻像個鄉間母親,只知貢獻
這是余秋雨對兩大建築的比較
我不敢去評斷哪個比較偉大,只希望能有更多人認識都江堰
從制高點秦堰樓看都江堰,我怎麼覺得剛剛說的倒S形有點唬爛
|
李冰父子的二王廟 |
話說回來,李冰是沒有兒子的
這個兒子是後人幫他加上去的,叫李二郎
就是大名鼎鼎的二郎神
有沒有人覺得我是在喇叭呢?
小平同志也對李同志讚譽有加
|
這趟旅程裡,老天爺一直都很眷顧我們
一直到今天才有明顯的雨勢
這場雨,也讓天下幽的青城山更像武俠小說中的場景
青城前山以道觀聞名,天然圖畫所言不虛
|
號稱有「八大洞」「七十二小洞」,道觀皆依山而建
|
山裡有許多高大喬木,遮天蔽日形成寂靜空間
|
雖然一路上滴滴答答
我仍能體會到青城山的「雅」與「靜」
山裡的小亭皆就地取材,亭頂以樹皮覆蓋,形體多樣,質樸古雅
上山時遊人雖多,卻不見人聲嘈雜,頗有世外桃源的幽靜
可惜的是回程的車子正等著,我們實在來不及爬到最高點
只好匆匆下山,與這天下第一幽的青城山 say
goodbye~
有機會時應該來個前山、後山兩日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