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穩健投資(二)

新店的V小姐call in, 提了一個問題
「股票今年漲了10%,明年又跌了回去
會不會這樣來來回回,最後只是白做工?」

首先,我們來看看S&P500過去三十年來的走勢圖


三十年的報酬率是13倍 (年化報酬率是9.28%,注意這個數字)
整體趨勢是向上的
當然,這是過去三十年來全球經濟表現最好的美國股市
其他地區股市不可能也這麼好

你可能會想到台股在民國七十九年上過一萬兩千點
現在則不到八千點,那時買指數到今天仍未解套
如果你會這麼想,代表你不在乎(不知道?)每年3%左右的股息
(事實上,很多投資人都不在乎股息)
其實最能代表台股指數報酬率的數字,叫做「加權股價報酬指數」
可以參考證交所網站 http://www.twse.com.tw/ch/
或者簡單看一下這張圖(以2003年為起點,我們早就破了萬點)


你在台股的報酬率,都應該跟報酬指數比較
若我們比較79年跟今年的報酬指數,結果應該是正的
(報酬指數從92年才開始建立,因此沒有相關數據)

當然,單一地區股市可能持續N年都表現不好(例如日本)
但我們相信世界經濟應該持續向上,所以要透過「資產配置」來調整
我們以後再談
----------------------------------------------------------------------------

上一篇提到應該透過基金來分散個股的投資風險
很可惜的是,台灣的基金環境對投資人很不友善(境內境外皆然)
共同基金成立的目的,在於集合眾人的資金
降低投資的成本及風險
因此,你不必去買三十支以上的股票,就能享受到分險風散的好處
再加上資金的經濟規模,投資伴隨的手續費等等成本應該可以有效降低
然而,這些好處大部分都沒有發生

在台灣,你會聽到基金經理人炒股、圖利自己,枉顧投資大眾的利益
就算規規矩矩的基金公司,也沒有替投資人做到節省成本這件事
兩件事情可以說明這一點:
第一,基金的週轉率常常是100%以上
代表經理人每年至少將手中的股票換過一輪,這是「長期投資」嗎?
第二,不論基金的規模如何龐大,從來沒聽過費用調降過
試問,十億跟百億的基金,其投資成本完全相同嗎?
基金公司到底是在為投資人賺錢?還是在為自己賺錢?

也許你覺得一年2~3%的費用不算什麼,只要基金有幫你賺錢就好了
OK,如果基金有跟你保證一定賺錢,那我沒意見(有的話介紹一下)
不然,看看下面的計算
剛剛提過,過去三十年表現最好的美國股市,年化報酬率是9.28%
(1+9.28%)的三十次方是14.32倍
如果你每年讓利給基金公司3%,你會拿到多少呢?
(1+6.28%)的三十次方只剩6.22倍

因此,我推薦的不是這種吸投資人血長大的「主動型基金」
而是指數化投資的「被動型基金」

綠角曾經寫過一篇主動與被動的加減乘除
但我發現有些人還是不太了解,我舉個不相干的例子如下:

有十個人的平均身高是170公分,我把他們分為AB兩組
其中A組每個人都是170公分,所以平均是170公分
請問,B組的平均身高是幾公分?(請不要告訴我是0公分)

換成股市的報酬率來看,投資人有兩種,一種是主動型,一種是被動型
主動型投資人積極尋找並買賣個股,希望能打敗大盤
被動型則是買進並持有,希望能得到跟大盤一樣的報酬
假設大盤今年的漲幅是10%
因為大盤是加權平均數,代表所有投資人今年的平均報酬就是10%
因此,被動型投資人的平均報酬不多不少,就是10%
那麼主動型投資人的平均報酬呢?也是10%!(想想身高)

當然,主動型陣營裡一定有高手,也許他的報酬是20%
但相對的,一定也有人低於10%
就像B組的身高,只要有人是180公分,就代表一定有人低於170公分
不過,平均而言,主動型投資人的報酬一定也是10%

所以,兩種投資人得到一樣報酬?
No, No, No
投資人實際上拿到的報酬還要再減去投資成本
主動型投資人因為積極操作,頻繁買進賣出,可能要付出2%的成本
被動型投資人買進並持有,因此成本較低,可能只需要0.2%的成本
一來一往,被動型的實際獲利,平均而言會優於主動型投資人

又廢話了幾百字,本篇的重點就是
「做被動型投資人,進行指數化投資」
加上一句,「不要買主動型基金」

下一篇我們來前進美國券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